2010年12月31日

果子年




二零一零年是我的果子年。
跟外子相識十載,誕下一女。時間不太早不太遲,就在我倆的感情夠穩定、工作上軌道之後,上天送來小天使。一切就是剛剛好。
由年頭知道懷孕到年中生產都年尾照顧她,整年都是女兒的年。
人生全翻過一頁。有了女兒,更覺真的有了自己的家。
晚飯時,看看外子又看看女兒,對於自己走到了這裡總覺不可思議。

終於明白為什麼很多治療師在介紹自己時,一開頭總是寫自己是幾個兒女之父(或之母),原來這個名銜實在比其他介紹更偉大更實在更重要,而且更生活。

生活比工作大。

活了這些年,還沒有那一年比這一年更豐盛更踏實。
來年,也是女兒年。
我知道會有更多挑戰、更多省思、更多明白。
期待著。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0年12月16日

給孩子留白



我的實習學生們到一間小學試用戲劇帶領兩個小一的小組。
那不是治療性的小組,旨在幫助學生適應小一入學生活的心情過渡。
完成幾節的小組後,大家都很興奮。
很興奮,因為參加的小朋友特別快樂,而學校的老師又甚為滿意,覺得看到小朋友更多的面向與可能性。
我們討論著,為什麼一些簡單的戲劇遊戲,孩子們會玩得那麼開心。
一位實習學生的觀察真對。他說,因為現在的學生們去上所有課都要被評估,或考試:

學琴被問考到第幾級。
游水被問一口氣可以游幾多個堂?
跳舞、空手道、圍棋、體操──通通都可以有評核機制,每每可以拿張證書有助入讀更好的學校。

而這個戲劇小組,沒有考試、沒有評核。他們不用帶著壓力戰戰兢兢。在這裡,我們鼓勵他們自在地做自己。

孩子既需要被教育,紀律自己、學習新知識;
卻同時需要被支持成為獨特的自己。
如今的教育似乎常常都重視前者而忽視後者。

我帶的戲劇治療小組(尤其在名校),幾乎都旨在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稀奇古怪的念頭都可以在這裡被接納,甚至欣賞;不設實際的想法可以無須篩選地天馬行空。
我想,他們愛來,就是來滿足這個孩童時期原本就該最享受的環節。

沒有評估的消閒活動──現在的孩子還有多少這些時間?
都說現在的孩子太忙了,卻都在忙什麼呢?有多少只是在滿足大人的焦慮與面子?

剛成為媽媽的我,很希望自己有足夠的穩定,讓孩子不用跌入那些無意義的評核裡。

話說回來,當初自己喜歡戲劇,也在於戲劇其實很難很被評核。
因為戲劇不像彈琴有準或不準、跳舞有定或不定,畫畫有像或不像的客觀評審準則。演技本身無法客觀被評為好或不好,去到第幾級。
究竟是黎耀祥演的劉醒較入格,還是陳豪演的駙馬較精湛,真是各花入各眼,難辯好壞高低。

或許是這樣,戲劇比較少被緊張的家長放入時間表內。
也因為這樣,終能讓孩子的戲劇活動比較能保留無壓開心玩樂的空間。

玩,有時候無須太有意義。
讓玩成為單純的玩,孩子會得到更多。

2010年10月14日

夢境智慧工作坊

半年一度,最令人期待的工作坊又來了。
上次哈克來港的解夢工作坊有口皆碑。還有很多遲了報名而錯過了的朋友。
今次可不要錯過了!


 夢境智慧工作坊找到夢的第二層含意
Dream Wisdom Workshop
Find Your New Direction and Possibility

有些人常常做夢,有些人難得發夢;
有些夢清晰難忘,有些夢模糊怪異。

夢,是潛意識提供給我們的活跳跳的隱喻,有時候透露出生活裡隱藏著的擔心、緊張、或渴望;有時候,夢境像是『反映最近心境的一份生動報告(a comment, a report)』。

於 是,當我們嘗試回憶夢境,試圖理解夢的含意時,好多好多有趣的訊息,會隨著我們對於夢境的願意親近,一點一滴的透露出來。然而,我們所理解的夢境含意,大 部分的時候都是屬於第一層含意,也就是說,我們從夢裡讀懂的訊息,跟日常生活裡的想法,是一致的。(例如:夢見搭飛機來不及很焦急,夢醒之後,理解了最近 生活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趕緊去做,要不然到時候來不及就糟糕了。)

懂了第一層,常常就已經很高興了,因為有一種夢境隱喻被解開了的開心。然而,潛意識的智慧,常常不只這樣而已。如果有機會透過細緻的解夢問句,夢境裡的那些反派角色(像是殺手)或是夢裡被忽略的東西(像是被丟棄的背包),常常會告訴我們夢的第二層含意。

舉個例子來說,夢境裡那個追殺你的人,那個讓你厭惡的人,他讓你害怕厭惡,是因為他身上的一種特質太強太多(例如霸道不講理),那麼,這份特質,如果調整大小強度(例如堅定不退縮),有沒有可能正好是這個階段自己生命裡需要的新方向呢?

夢所傳遞的這珍貴的第二層含意,有機會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可能性。

Dr. Huck(黃士鈞博士)結合十五年的諮商治療專業訓練與迷人的潛意識工作,設計出這個夢境智慧工作坊期待可以帶領著大家去體會夢境的兩層含意,歡迎您一起來體驗,讓生命更有趣,讓助人工作更流暢!
  
黃士鈞  :
諮商心理師  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諮商碩士,台灣彰化師大諮商與輔導博士
 專長:隱喻與故事治療、卡片媒材帶領人訓練、諮商督導與諮商訓練


**工作坊以國語講授**
日期及時間:
20101218: 6:30p.m.-9:30p.m.
2010年12月19: 10a.m.-6:00p.m.

地點:土瓜灣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九龍馬頭角道63  牛棚藝術村7號單位)

費用:
HK$1500 (2010112前報名)
HK$1700 (2010112後報名)



主辦: SOULING WORKSHOP
查詢: 67704415 (小姐) 或 adeline@adramaland.com

2010年9月24日

新角色--媽媽

9月14日,我誕下我的小天使。

美麗乖巧的小姑娘,乳名十一。

我,有了新的角色--媽媽 。

如今,我還在適應這個新角色。縱然疲憊不堪,但新奇而享受著。

2010年8月17日

回家的感覺



把蕾妮(Renee Emunah)送到機場。
除了鬆一口氣,竟然還真有一些捨不得。
不捨得那份被懂得吧。

我的英文很爛。但是跟蕾妮說話,或是跟以前在戲劇治療課程裡的同學說話。他們總是能一下子就懂我在說什麼。我也總是能很快明白他們的意思。

以前在香港,在原生家庭裡。我感覺老是被誤解,我說的話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卻老是被詮釋錯誤。別人的笑話,我也總是笑不出來。價值觀與所相信的事物,老是相遺背。家人或朋友不認同我時,有時就以一個皺眉或一個沉默來回應,煞是沒趣。
我的治療師曾說,天使有時會錯把嬰兒放在不對的家門口。那時候聽不進去,現在倒覺沒有什麼所謂,可能也真就這樣,也沒有什麼。

因為以前老在家裡呢喃要回家的我,進入蕾妮的DT program後,真的就有了回家的感覺。明明是英文,卻像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著相同的語言,比在香港更親切。

在那裡,不會有人懷疑我的記憶。
(在原生家庭裡,我記得的都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我記得的就是錯的,揑造的。別人記得我不記的,就是我記性不好)

在那裡,不會有人視我的直覺得無稽。
(原生家庭是一個右腦家庭,理性思考。但我的腦袋卻最不行。有朋友更曾跟我說:你帶小組最好不要用腦,你單單用直覺還比較準確,一用腦袋便完蛋了。)

在那裡,不會有人害怕我的情緒。
在那裡,不會有人不接納原來的我。

於是,明明是英文,卻溝通得比在香港更為順利。

今次重見蕾妮,感覺更強。

我看見更多我們相似的地方。
很好趣,那時候讀戲劇治療,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做很多研究,要去跟誰誰誰學。
我就只是讓命運把我帶到蕾妮身邊。像哈里波特裡讓魔法帽子替學生們選學院一樣。
我是注定要跟蕾妮。
當我認識更多的戲劇治療的方法時,我更明白當初讓我跟上蕾妮是上天給我的最大禮物。
我今次的發現是,如果我當年進了別個學院,如今很可能沒有在做戲劇治療。

喜歡蕾妮,卻不是因為她光芒四射、智慧滿盈。而是她很「人」。而且她從來沒有掩飾過她的平凡。聽她一路走來,她不是那種野心勃勃的人。只是命運呼叫她,她一步一步走在該走的道路上而己。
我感覺跟她貼近,大抵跟她這個本質不無關係。

站在她旁邊觀看她做示範。事隔那麼多年,如今才真的看出紋理來。也因為終於看懂了,忽地更明白我們的取向與相信之接近。

戲劇治療界中,真的就會稱呼她為戲劇治療之母。
但其實我是到今次才真正感受到她作為「母親」的魅力。

因為是她讓我有了回家的感覺,也就真有了再生父母的連繫。
不只是我,她大抵也感到了這份親密。今次多番強調要保持與發展這份關係。


常常有個案跟我談與原生家庭的格格不入。
我常說,家的感覺不一定會在家裡找到。
你,可以去找你的家。

2010年8月11日

第一個香港的戲劇治療會議

第一次的香港戲劇治療會議終於完成。
一級的英美戲劇治療師來港。
美麗的分享與交流。



會上很多熟悉的面孔,聽到她們的改變與得著,心裡感動著。

 


 同時間在香港跟Renee Emunah 和Robert Landy見面和吃飯。我是多麼的榮幸。
還有,我作為Renee 第一個華人學生站在Renee旁邊,還有Jennifer作為Robert第一個香港學生站在Robert旁邊的一張合照,是多麼有意思的一張照片。
 


還有,在這裡認識的新朋友,結交的新知音。


上次,Renee來香港,工作坊的參加者把榴槤介紹給她。她念念不忘,今次見到榴槤特別有親切感。

能與我的老師再見面,好像再溫習一次一樣。
看著她主持工作坊,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些年來的改變與進步。
真好。

2010年7月2日

無所遁形的即興(二):餐廳篇



上一篇寫到跟小學女生玩「虛擬食物」的創作遊戲,無意間窺見她們的生活習慣,也很可能代表如今很多小學生的生活習慣。

今篇來寫寫跟她們玩「虛擬餐廳」時,我的發現。

(所謂「虛擬餐廳」:即一組人以默劇形式來表現一種餐廳,其他人則憑觀察猜猜那是什麼餐廳)

第一組演茶餐廳。
我跟無數大人玩過這一幕。大部份成年人會立刻聨想到以把筆放在耳背、粗魯的侍應、手指插入碗等細節來演繹。
如今的小六女生呢:
她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竟是────
電視機!

幾個人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麵──是她們的演繹。

神奇的是另一組一眼便看出這是茶餐廳。
我問她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她們覺得我這個問題真是笨死了。
「看電視呀!所有茶餐廳都一定有電視看!」還理直氣壯:「麥當勞沒有電視、壽司店也沒有、酒樓有些有、有些沒有。但是茶餐廳就一定有呀!」


嗯....我小時候不是這樣的....
生活的節奏一直在變。
快要當媽媽的我常常想。他日可不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
電視令很多資訊很快速的傳遞給很多人,確是好事。
但同時很多事事但求膚淺的電視節目卻真會令人變笨,而且令時間不知不覺間流逝。
我看過很多很精靈的小孩子,一旦開了電視給他看,他便即時變呆滯。
我有不少朋友家裡都是沒有電視的。有的則是很不常打開電視。
我以前也這樣。回家會放一些音樂,睡前會聽收音機。電視非常不常看,要開時通常只是看影碟。
但為人妻後,電視卻開多了。好像有了一個家便會這樣。
而時間,也如此這般逐點流失...
當我在心裡一直盤算著如何減少家裡的電視時間時,卻未想到外間的電視卻是天羅地網...多少餐廳都己設置電視了。
或許,一個孩子只在外面修電視學分,也就己經夠了呢!


第二組演茶樓。
我也跟無數大人玩過這一幕。只要有一個人推著車仔出來。幾乎就會有人立刻就猜得出是茶樓。外加一個打開報紙呷茶的模樣,沒有人會猜得錯。
小六女生呢──
你以為是在紙上選點心吧?!
我也以為。
也有喇,但比這更早的是:

倒出茶來洗杯碗筷子。

而且單憑這個洗碗的動作,大部份人已經看出這是茶樓了!

嗯....我小時候也不是這樣的....
生活的環境一直在變。
以前,我們對於細菌大概沒有那麼的小心奕奕。
應該是沙士之後吧,大家都各自防範。
很愛乾淨的我,也不太會在茶樓洗杯碗筷子。
一來是沒有從小建立的這個習慣。
二來是心裡不時暗忖:一個人習慣了在太清潔的地方生活,會不會免疫力比較低?

2010年7月1日

無所遁形的即興(一):奇異果篇


即興創作不但能激發出非常私密的事件。
也能看見非常生活的小事情。
在一家小學跟幾個女孩子玩「虛擬食物」(Food Mime)的遊戲:即是其中一組以默劇形式假裝吃某種食物,另一組猜她正在吃什麼。
其中一組吃奇異果時,另外一組完全猜不出來:
有人把奇異果切成一半,然後用小匙來吃。
也有人把奇異果削皮,整顆咬。
但無論如何都沒有人猜得出這是奇異果。

正當以為她們沒有吃過奇異果時,(因為之前也有好一些孩子說沒有吃過奇異果),卻發現原來另一組的同學吃奇異果的經驗都是:
從冰霜拿出保鮮盒來,便有已經切成一顆顆的奇異果粒在等著她了!

難怪無論我如何提示奇異果的外形、大小、顏色,及外皮的質感,她們都沒有任何聯想!

這令我想起前陣子看jamie oliver到美國做的一個節目:“ food revolution”:
jamie oliver到幼兒園去,拿出各種食物給孩子看。孩子看著蕃茄,以為是薯仔。拿出薯仔,卻不知道薯條便是由薯仔做成。也不知道茄汁與蕃茄是有關係的....
當然更不要說會認得茄子、西芹等其他菜。

我要是笑現在的孩子,我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到街市去,我也分不出牛的不同部份,魚的不同類別等等等等。

當生活發展到一個地步,我們不再知道正在吃的食物來自什麼,我們如何感恩?如何感知自已只是大自然的一小份子?

跟孩子多做即興,總能讓我反思更多現今的生活步伐和城市發展。
下一篇再來談。

2010年5月24日

找到『發現』與『創造』的黃金比例


我常想,在我認識的人當中,誰是最快樂的?
因為我要選治療師的話,我就要選一個自己生活得自在愜意的,不要那些只管滿口理論謊言的治療師
想來想去,活得最真實的人,一定是士鈞。
每次見到士鈞,都道他又再快樂一點了。
如今己是兩個女兒的爸爸,他長出了更多智慧與風範。
一直知道他的催眠暗示很厲害,不但令治療事半功倍,更令生活更豐盛與有創意。
七月,他就要來從台灣來香港分享這個獨門秘技。
我十分期待。






心理健康的領域裡,有兩個部分很迷人,一是『發現』,二是『創造』。

發現,另一個同義詞是覺察(awareness),指的是找尋問題的根源,挖掘為何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困在這裡的原因或過去經驗。

創造,指的是找到目前自己可能經營的新方向,像是自己的房子前方一大片值得開墾的土地,是創造的園地。『創造』的另一個說 法是『讓自己擁有一個又一個的新經驗』 

      催眠,剛好可以幫忙我們往回看去『發現』,也可以讓我們更順暢的抬起腳、睜開眼來往前走去『創造』。透過催眠的細緻流程,我們有機會去接觸並且發現自己目前困難的源頭(例如: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看到這個人就討厭、就害怕)。
在這個工作坊裡,我們會一起來透過示範與練習,熟悉從基本到進階的催眠引,包括:

  1. 暗示性測試
  2. 擺錘引導
  3. 自我催眠三步驟
  4. Dr.Flower 催眠引導詞


同時,我們也一起來學習使用催眠暗示來為自己創造新的人生可能。生活裡有不少想改變的、想不一樣的地方,像是想瘦一點、想戒煙、想微笑多一點、想吃蔬菜水果多一點、想更自然更湧出的給出愛這些 『想』,可透過精確的學習『自我暗示書寫六法則』,來真的實現在生活裡!受過訓練的『好的催眠暗示詞』,可以為我們發動本來意想不到的新習慣、新行為與新嘗試,也就是美好的創造。

導師黃士鈞(人稱哈克),十五年專業諮商治療訓練資歷,台灣諮商心理師執照、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諮商碩士、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輔導博士、台灣明道大學休閒保健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去年曾來港舉辦「解夢工作坊」及「隱喻治療工作坊」。哈克,溫柔而精準、當下而幽默,每次皆令參加者捨不得放他回台灣。 
http://mypaper.pchome.com.tw/huck103

**工作坊以國語講授**



日期及時間:710(星期六) 2:00p.m.9:30p.m.
                        711(星期日) 10:00a.m.6:30p.m.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7-19  (石硤尾港鐵站 C出口)


費用:
HK$1600 (201061前報名)
HK$1800 (201061後報名)


主辦: SOULING WORKSHOP
查詢: 67704415 (小姐) 或 adeline@adramaland.com

2010年4月20日

戲劇的不同應用



有一位小姑娘問我,如果她到天水圍為婦女們辦戲劇工作坊,最後並附有一個戲劇表演。那可以喚作戲劇治療嗎?
首先,在道德、法律與邏輯上,不是戲劇治療師做的,當然不是戲劇治療。
但我今篇想說的不是這個。
因為也有很多人找上門來,請我做不是戲劇治療的事情,故想來釐清一下戲劇的不同應用。

我跟小姑娘說,聽起來你們在做的比較像是社區劇場。
她問,戲劇治療不能應用在社區上嗎?

老實說,過去幾年我自己做著做著,有時也會給弄糊塗。好像戲劇治療能應用在所有地方似的。其實,是戲劇能應用在不同範疇上;而戲劇治療師的訓練則只是在心理治療方面。

累積了經驗,碰過了釘子,再加上去年讀了Adam Blatner編輔的 <Interactive and Improvisational Drama : Varieties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我自己也在接工作才分得比較清楚,為自己設下較明確的界限。

他的書,把戲劇應用,分了五個部份:
1.Community Building (社區聯繫)
2.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教育)
3.Applications in Psychotherapy (心理治療)
4.Applications for Empowerment (賦權)
5.Applications for life Expansion and Entertainment (生命擴展及娛樂)

我不知道其他戲劇治療的課程設計是怎樣的。
但在我的訓練裡頭,其實非常集中在心理治療上。雖然有一些老師會用上一些Community BuildingEmpowerment的東西。但主次非常分明。我自己的興趣也很是明確。我常常說,是戲劇帶我進入心理治療的領域。到如今,我對心理治療的興趣是:即使不用戲劇,只是用面談的方式做心理治療,我也是興致勃勃也應付自如。

對於情緒、陰影、童年創傷、防衛機制、心理戰,夢等,我想想就起勁;
但對於解放婦女、貧窮問題、教育改革、氣候改變、為少數族裔爭取權利、環保.....我關心,但欠熱情;我有意見,但沒有使命感。

當時我有個同學,一直以來是以戲劇做社區工作的,唸戲劇治療的過程對他來就就覺得格格不入。覺得這些人很中產、很芝麻綠豆。所以戲劇治療的訓練只是幫助他更深入地做社區戲劇。

當時我又有另一個同學本來的專業是職業治療,而本科也有讀戲劇。以為理所當然適合讀戲劇治療了吧?但讀起來卻覺得痛苦不堪,因為她根本不信任看不見的東西,自然不信心理學。所以後來也沒有循戲劇治療方面發展。

戲劇只是一個工具,怎麼用還端賴那個人的價值觀與脾性。
像一個人口齒很伶俐,並不代表他可以又能做律師、又能做教師、又能做棟篤笑。

而我,愈做得久也愈發現,我也愈能分清自己的興趣與強弱項。
更純然接納著自己。

2010年3月23日

看學生戲


前兩個星期,港九新界到處跑。
跑去當學校戲劇節的評判。
今年是當中學廣東話組。
看這組很好玩,會看到很多東西。

我不太愛看外聘導師插手太多的劇。
所謂外聘導師,即校方向外聘請專業的戲劇工作者,為學生們排戲。
如果他們只是給點意見的還好,卻有不少包辦編與導。不錯,這樣一來,演出的編排、調度、「演技」、台位,都會略勝一籌。這種演出為學生訓練一下自信心、咬字,為團體帶來歡樂,學生學習合作,那都是不錯的。但是這樣的演出卻看不見學生的靈魂,學生的角色仍然如課堂般被動。

但是有些學校,則學生包辦編導演,雖然技巧幼嫩一點,但誰介意這個?看他們想說的故事,對世界的看法,總看得我津津有味。

有一個編導說看不過眼現在的學生動輒用死相迫,寫了一個探討自殺的故事。
有一個編導說會考完畢後,開始問自己,我一定要照著社會的規則繼續走下去嗎?寫了一個是否要妥協的故事。
有一個看見語言傷害的可怕而寫了一個校園欺凌的故事。
有一個因為失戀寫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有一個看見學生會選舉的可笑,寫了個出賣靈魂的故事。

看著他們的故事,聽著他們的分享,感應他們的忿忿不平,陪伴他們的眼淚,我也熱血沸騰起來。他們提出問題,就是年青人應該要提出的問題。
戲劇,提供了一個讓他們探索與溝通的平台。那比「演技」、「台位」、「調度」重要多了!

我特別為其中一個學校的演出還在震撼著。
故事開始,我暗暗叫苦。所有東西都像錯配。演員偷笑,節奏超慢:在台上把脫鞋、換拖鞋,拿衣服去洗澡都慢條斯理的演繹出來──而且一次又一次。我心愔:我不是來看你表演換鞋的!
但是很奇怪,戲一直演下去,我卻慢慢地進入了這個節奏,覺得理所當然。我開始把我之前寫下的不好,一條一條的刪去。
以學生戲來說,它罕有地沒有半句笑話,絲毫不媚俗,就專心一意的說她要說的。
戲演到一半,我聽到同學們的啜泣聲,再一陣子有一個女子哭得無法自己,要同學帶她出去。
場子的氣氛一下子更沉,但台上卻一貫平淡地訴說。
它愈不煽情,我們愈是沉重。
垂死的一場戲,也是如此的淡然。女兒們讀著信,竟真的就三個人圍著飯桌,在微暗的燈光下讀信,配以媽媽的牆外音。
我和另一位評判看罷都笑自己,我們這些學壞手勢的,大概會這些位置多做了些什麼多餘的設計。

一個沒有要討好學生的戲,卻得到同學們的讚賞。我嘆為觀止。
分享時,我給不出半點批評,但覺用任何世俗的觀點去給她意見,都污染了她這個戲。

看學生的戲,看到這種質素,在學習的,一定是我。

2010年2月12日

兩個鼓勵



臨近歲晚,收到兩個具鼓舞性的消息。
其中一個服務了近兩年的機構致電我說,她們一直有為他們所提供的所有服務及小組進行評估。大部份服務或小組,都能令病患的情緒指數有所提昇。但是戲劇治療的提昇指數,是最顯著增加的。

另外一個機構的社工,則是一邊進行團體時,一邊嘖嘖稱奇:說這個團體是同一個組群所參加的團體中,流失率最低的一個。
她說,通常她們一開始都會多叫幾個人參加,因為必定有人會流失的。
其實這句話,我也聽過其他社工說過。但我每一次都不以為言。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辦的工作坊或治療團體,流失率一向很低。(以前我還以為所有團體都是這樣的呢)

聽罷,我就當是一種讚美和鼓勵了。

漸漸,我更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愛做什麼、不愛做什麼。
我喜歡做治療多於工作坊。因為當初吸引我進入這個行業的,就是社會上的不適應者。對於適應能力較強的人,會輪到我自慚形穢,無法動彈。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初我沒有被戲劇教育吸引過。我常常說是戲劇帶我進入心理治療的領域。我也特別怕別人問我戲劇治療有什麼比其他治療形式強的。我常常覺得,什麼治療都好,有用就好。管他戲劇不戲劇。我其實不太喜歡為戲劇治療作這類型的宣傳。什麼人就會用什麼類型的治療,而不是什麼治療形式有用,就用那種治療形式的。像我,其實看什麼治療都看出戲劇治療來。多怪。

牛年要過去了。
願虎年仍可以開心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