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吸引人,因為它的表達方法豐富多面,常常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現生活與生命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立體的呈現,時而令人會心微笑、時間發人深省。
其中一種表達手法,是演員在演戲,但另一把聲音,則訴說他其實內心在想什麼。
例如一個男人問女人:「是累了吧?不如我送你回家。」
男人自己聲音的旁白可能會說:「跟你一起真的很無聊,我很想回家。」
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說的話,有時也會與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感受相違背。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也給混淆了,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但內心累積了太多未被說出的話語、未被了解的聲音,情緒便日益緊張、身體則日益沉重。
在戲劇治療中,其中一個我很愛用的手法,叫 “Double”。大部份書把它翻譯為「替身」。用法就有點像我上面所說的戲劇手法,由另一個角色,說出個案內心的話。
當個案在戲劇治療中,跟扮演她媽媽的參加者說:「媽媽,我買了新衣服給你。」
演媽媽的回應:「錢賺那麼少,還買衣服送人。」(把衣服丟回去給女兒。)
「我升了職,加了一點人工。」
「加那麼一點人工,你就去買衣服?」
個案覺得受傷,但無從回應。媽媽則無休止的奚落。
這種戲碼不斷上演,兩母女都在互相傷害,溝通卻從來沒有增加。
替身上場,站在個案後面,為她說出她當時的內心話:
「媽媽,那麼多年來,我很努力的讀書、很努力的工作,其實我很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你的支持。但你沒有,我覺得很傷心。我知道我令你失望了,我想給你買衣服,聊表我對你的心意,但你拒絶,還把衣服丟回來給我,然後,我生氣了。因為,我覺得沒有被尊重。為了得到你的欣賞,我很努力。還是討不到自己媽媽的歡喜,我很自責。常常,我很希望你明白,我已經盡了力。希望你知道,因為愛你,我盡了的力。」
在戲劇治療中,我常常親自為個案當替身。常常,個案一聽到替身的話,眼淚便會汩汨的流。
被明白、被懂得,是治療之始。
被觸動了,世界便不再荒涼。
有些時候,當替身說出連個案也未想到,但真的是這樣的感受時,個案更會有恍然大悟之感。直叫:對!對!就是這樣。
我一定會要個案,以自己的語言,重覆他認為替身說得對的話。如果覺得不對的,必須要改掉它,不準跟著說。
因為,我們絶對不是要輸入某種想法或感受給個案。想法和感受是很個人的。你硬塞給他,只是扭曲、只是虐待、只是殘害,那非治療,也無助個人成長。
治療,幫助一個人明白自己、接受自己。
而好的替身很能幫助個案,更接近自己、更愛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