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幾廿年,本就不可能無風無浪無爭執,再加上照顧孩子的壓力和分歧,要順利過渡,談可容易。加上女士通常比較不會表達憤怒,在種種委屈之下,容易得抑鬱症。
〈看見源頭〉
患抑鬱症的她,很瘦但很強壯。搬桌子椅子調較空調溫度,既主動又熟手,可以想像,她是一個手腳麻利的家庭主婦。
那天,我用戲劇陪伴她處理家庭壓力。起先,她說對於每天都要跟女兒在功課上拉鋸,覺得生氣又沮喪,很討厭那個狀態下的自已。
三兩句之間,我說:「聽起來,妳最氣的是丈夫。覺得丈夫不但沒有幫上忙,還有點幫倒忙。」
她頻頻點頭。
丈夫工時長,加上酗酒又賭馬。她抱怨他都只在自已的世界裡,沒有幫忙照顧女兒,功課當然沒有看,就算是假日,也是躲在房間裡睡覺或看馬經,就她自已一個人,牽著女兒上山下海去農莊去博物館。
生氣的源頭,有時是模糊的。要是她把全部力氣只花在如何跟女兒有更好的互動上,會怎麼改變都不夠順心。我們得找到根源,才有找回平衡的可能。
〈明白對方〉
我邀請她扮演丈夫。
在丈夫的角色,她說:「我是男人嘛,當然負責去賺錢。把家裡顧好,是你的責任。」
我挑戰她扮演的他:「那也是你的女兒啊,你不想跟他們親近一下嗎?」
她在他的角色裡,忽然嘆氣:「唉,怎會不想,但是女兒都不跟我玩。」
故事翻過來看,就全然是另一個版本。當她進入他的角色,他發現丈夫可能是無奈地被動。
她認為他不幫忙;他其實是幫不上忙。
大部份男人都不太懂得跟孩子溝通,在錯的時間用錯的方法跟孩子玩,孩子掉頭就走。男人又特別愛面子,自尊心作崇,既然你不跟我玩,我就自已玩。常常一副冷冰冰愛理不理的模樣,其實是避免受傷的自我保護。
當她懂了這一層,就由抱怨丈夫變成同理丈夫。
〈放下心結〉
明白歸明白,我看見他們之間還有東西卡著。
她提過,父親患病過世前,他們兩小口經濟很是拮据。父親遂把醫病的錢都交給她這個寶貝女。為此,她一直耿耿於懷,要了父親這些錢,實在不孝。無形間,也遷怒於丈夫。
這一次,我請她演已經到了天堂的父親。
她在父親的角色說:「女啊。那時候我都末期了,要是用那些錢去醫病,其實也是浪費。我這輩子最疼的就是你。你活得開心,對我而言,就是最重要的了。女,我想你過得好呀。」
她眼泛淚光,忽然記起了爸爸一生的豁達自在,快活輕鬆。她在這邊斤斤計較,生丈夫的氣,跟自已過不去,絶對不會是爸爸想看見的。
忽然,對丈夫多年的積怨,隨著懂得了爸爸留給她那無條件的愛,輕輕放下了。
從〈看見〉、〈明白〉到〈放下〉,看著她整張臉由繃緊到鬆弛,一個大結給慢慢解開。
接下來幾個星期,陸陸續續聽到她說夫妻兩的溫馨小事──丈夫會體貼她的辛苦,會想進入她的世界……
原來,一個人的看見、明白和放下,也可以令夫妻間的愛,重新流動。
2015年11月26日
2015年11月6日
會澆水的眼睛
廿五歲之前,也就是我還未讀戲劇治療之前,一直覺得跟世界格格不入。
沒有跟小學同學建立牢不可破的長久友誼。
中學整個過程,雖然有些風光有些出風頭,老師寵師弟妹愛。但其心裡一直感覺被同級攻擊單打。
到大學,長期處於自卑狀態。眾所周知,我所讀的新傳系極難入。會選選此系的,不但成績彪炳,而且能言擅辯,樣樣皆通。我到今天都懐疑,我是全系六十多人中,最後一名擠進去的。三年大學生活,我都是踮起腳尖,勉強充胖子過的。
後來入廣告行業九個月,被我視為人生最黑暗的九個月。那些人的價值觀恰恰好就是我的180度相反。我整個人傻住,每天如坐針氈。
到報館做的三年,算是最為快樂。因為幾乎各自為政,互不相干。
當然,戲劇圈是我整個寂寞的十多歲的最主要支撐。我在那兒如魚得水,終能呼吸一口氣。如果不是戲劇圈子的滋養,心埋上,我大概撐不過來。然而,戲劇圈是快來快去的。大家為一個演出,朝夕相見。心靈上的肉帛相見,挖心掏肺的交心分享,卻總隨演出之夜曲終人散。大家都忙著要去跟另一群人濃烈地交會,激烈地付出。如果不是持續地跟一群人演出,心理上一直是大起大落的。
到舊金山唸戲劇治療時,一口破英語,對美國一切都不熟悉;既非心理學本科生,亦非科班戲劇出身,理論上比入新傳系,狀況更惡劣。但是出奇地,人生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覺。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懂我?每一個人都接納我?
那兩年,終於有一種歸屬的感覺。
算命的說,我八字和名字都欠木,終生難安定,總是漂來漂去。
廿五歲那年,我終於第一次覺得自己屬於某個團體。
回港之後,一直愈走愈遂順。
不是說事業的愈走愈順利,固之然,工作是順當的,因為我已經知道做這一行是我的天命。但我想說的順境,其實是人生的愈走順遂。
我沒有過去那麼自卑、那麼多愁善感;沒有那麼怕人、沒有那麼害羞。焦慮與鑽牛角尖都少了很多。
然後,我開始有了朋友,終於開始有一些會想建立長久友誼的朋友。身邊明白和接納自己又能一起行的朋友愈來愈多。事實上,我是廿五歲之後,才第一次對「朋友」及「維繫友誼」有了感覺。
我曾經想,是治療與整理發生的作用。
因為我站得更穩了,所以終於可以向外交朋友了。
但,
你知嗎?
我最近發現,
事情未必是這樣啊。
這些年,拜臉書所賜,我有機會一一回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另一些青少年時期一直格格不入的群體。
我回去了,一個又一個群體。
我以為自已站得更好更有自信,就不會有以前的那種憋扭與不自在。我以為自己可以像在我現在認識的朋友圈子裡一樣,比較容易地做自已。
原
來
不
是
的
。
回去那些團體裡,我發現自已跟廿年前一樣,手腳不知往那裡擱,但覺說什麼錯什麼,連靜默也是多餘。我在他們眼中看我自已。天啊,我一樣看到那個笨拙詞窮羸弱蒼白的自己。
當然,因為這些年的努力修行,總算養了些微底氣,不會像以前般一擊即倒。但還是被如此的困窘,大大地嚇了一跳。
我急往這些年認識的朋友圈子浸泡一下,在她們眼中又看看自己,不是說一定很自信自在,但起碼不是自慚形穢自愧不如的。
原來,人生頭廿五年,我所感到的落泊孤單,像世界欠了我般的狀況,除了是自己獨個兒的問題,也跟我在自己圈子中的朋友眼裡,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自己有關。
忽地想起,我人生得到最大最長的心理治療,其實來自黃士鈞李泓夫婦二人有一两年的時間,持續用他們帶魔法的眼睛看到我的好。那些美好,如被日照,慢慢成長。而我,緩慢地就把這些本來沒有被看重甚至沒有被看到過的美好活出來。說起來,他們的眼,如有神力。彷彿金睛火眼看著泥土裡那不值一提的小種子,種子隨即啵一聲爆出小苗,心靈的生命由是有機會茁壯成長。
如果今天的你,有被我點點樹蔭遮過一些烈日擋過一些風雨,那是因為當天黃氏夫婦用眼睛給我澆過水施過肥曬過太陽,方有機會破土而出。
原來被怎麼看見,會成就一個怎麼樣的人。
這個發現,這個懂得,將影響我的治療(和我的人生)(和我的教養觀)。
沒有跟小學同學建立牢不可破的長久友誼。
中學整個過程,雖然有些風光有些出風頭,老師寵師弟妹愛。但其心裡一直感覺被同級攻擊單打。
到大學,長期處於自卑狀態。眾所周知,我所讀的新傳系極難入。會選選此系的,不但成績彪炳,而且能言擅辯,樣樣皆通。我到今天都懐疑,我是全系六十多人中,最後一名擠進去的。三年大學生活,我都是踮起腳尖,勉強充胖子過的。
後來入廣告行業九個月,被我視為人生最黑暗的九個月。那些人的價值觀恰恰好就是我的180度相反。我整個人傻住,每天如坐針氈。
到報館做的三年,算是最為快樂。因為幾乎各自為政,互不相干。
當然,戲劇圈是我整個寂寞的十多歲的最主要支撐。我在那兒如魚得水,終能呼吸一口氣。如果不是戲劇圈子的滋養,心埋上,我大概撐不過來。然而,戲劇圈是快來快去的。大家為一個演出,朝夕相見。心靈上的肉帛相見,挖心掏肺的交心分享,卻總隨演出之夜曲終人散。大家都忙著要去跟另一群人濃烈地交會,激烈地付出。如果不是持續地跟一群人演出,心理上一直是大起大落的。
到舊金山唸戲劇治療時,一口破英語,對美國一切都不熟悉;既非心理學本科生,亦非科班戲劇出身,理論上比入新傳系,狀況更惡劣。但是出奇地,人生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覺。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懂我?每一個人都接納我?
那兩年,終於有一種歸屬的感覺。
算命的說,我八字和名字都欠木,終生難安定,總是漂來漂去。
廿五歲那年,我終於第一次覺得自己屬於某個團體。
回港之後,一直愈走愈遂順。
不是說事業的愈走愈順利,固之然,工作是順當的,因為我已經知道做這一行是我的天命。但我想說的順境,其實是人生的愈走順遂。
我沒有過去那麼自卑、那麼多愁善感;沒有那麼怕人、沒有那麼害羞。焦慮與鑽牛角尖都少了很多。
然後,我開始有了朋友,終於開始有一些會想建立長久友誼的朋友。身邊明白和接納自己又能一起行的朋友愈來愈多。事實上,我是廿五歲之後,才第一次對「朋友」及「維繫友誼」有了感覺。
我曾經想,是治療與整理發生的作用。
因為我站得更穩了,所以終於可以向外交朋友了。
但,
你知嗎?
我最近發現,
事情未必是這樣啊。
這些年,拜臉書所賜,我有機會一一回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另一些青少年時期一直格格不入的群體。
我回去了,一個又一個群體。
我以為自已站得更好更有自信,就不會有以前的那種憋扭與不自在。我以為自己可以像在我現在認識的朋友圈子裡一樣,比較容易地做自已。
原
來
不
是
的
。
回去那些團體裡,我發現自已跟廿年前一樣,手腳不知往那裡擱,但覺說什麼錯什麼,連靜默也是多餘。我在他們眼中看我自已。天啊,我一樣看到那個笨拙詞窮羸弱蒼白的自己。
當然,因為這些年的努力修行,總算養了些微底氣,不會像以前般一擊即倒。但還是被如此的困窘,大大地嚇了一跳。
我急往這些年認識的朋友圈子浸泡一下,在她們眼中又看看自己,不是說一定很自信自在,但起碼不是自慚形穢自愧不如的。
原來,人生頭廿五年,我所感到的落泊孤單,像世界欠了我般的狀況,除了是自己獨個兒的問題,也跟我在自己圈子中的朋友眼裡,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自己有關。
忽地想起,我人生得到最大最長的心理治療,其實來自黃士鈞李泓夫婦二人有一两年的時間,持續用他們帶魔法的眼睛看到我的好。那些美好,如被日照,慢慢成長。而我,緩慢地就把這些本來沒有被看重甚至沒有被看到過的美好活出來。說起來,他們的眼,如有神力。彷彿金睛火眼看著泥土裡那不值一提的小種子,種子隨即啵一聲爆出小苗,心靈的生命由是有機會茁壯成長。
如果今天的你,有被我點點樹蔭遮過一些烈日擋過一些風雨,那是因為當天黃氏夫婦用眼睛給我澆過水施過肥曬過太陽,方有機會破土而出。
原來被怎麼看見,會成就一個怎麼樣的人。
這個發現,這個懂得,將影響我的治療(和我的人生)(和我的教養觀)。
2015年9月24日
看〈聶隱娘〉

其實,那時候看〈海上花〉是非常不好的經驗。弟弟的形容是,睡了一覺睜開眼,銀幕上仍然是同一個畫面。
縱然,眾聲多說〈聶隱娘〉虛無飄渺不知所云,節奏之慢,對白之少,情節之斷裂,足以令你連故事也無法跟上。
還是,吸引我抽個空去朝個聖。
或許是被舒琪的造型與眼神迷住。
或許太喜歡「聶隱娘」這三個字。
或許是剛剛看完「學飛的盟盟」,時光一變,朱天心文字中的幾歲盟盟搖身一變竟成編劇。
或許是印刻文學的大標題「三十年來最不取悅世界的導演」。
戲看完,喜歡呢。
對白雖然是少,但是句句都餘味無窮,句與句之間,我還嫌太快也太密了,都來不及細味。
情節,雖然非常複雜。但是只要稍為動一點聯想力,不難把一切連起來。(我是步出戲院才查看情節,發現跟我自已填補的空白相差無幾)
那些山與水,草與雲,絶對美得洗眼睛。山河之壯濶,煙霧之䙚繞,教我目瞪口呆。鏡頭定在那兒,只嫌時間太短,尚未看夠。
道姑站山邊那場戲真是美得嚇死人,那雲霧的由淡到濃,由左到右。彷彿人為控制得了似的。
當然還有那些精緻的佈景服裝與佩飾。看電影一向不注重這些細節的我,不知道為什麼,看此戲時,卻一再在這些細微末節上停留。
節奏太慢嗎?
一點都不慢啊。
如果太快了,我就沒有機會看到這些很觸動我的小細節。
每一個小細節都是故事啊。
忽然想起。最近有個個案跟我說,她跟另外一個也是看我的個案聊天。
他們兩個都是節奏很快、很典型的香港人。
一個說:「我覺得adeline的節奏好慢啊。」
另一個說:「我也覺得啊。不過我好像蠻喜歡這種慢。」
很有趣。
我自以為是很快很心急的人。
這些年,原來也慢慢磨出一些慢來。
整個戲,最觸動我的是聲音。
鼓聲、風聲,草聲、劍聲、腳步聲、鳥聲,甚至是燭火嘶嘶聲、紗簾被吹動的聲音,都猶在身邊。個人認為比3D電影更立體。
(候孝賢說聶隱娘的名字改得好,因為聶字有三個耳)
不知道為什麼,把這些「雜音」放大,令我有一種很踏實的感覺。
有些細節,會令整個經驗變完整。
有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女孩曾告訴我,每年,冬過春去,熱氣隨夏天飄至,休息大半年後的冷氣被啟動的那個咚隆聲音與氣味,總會令她想起那年的初戀。
其實,感覺很像在做治療時,自已的狀態。身體每一處的感官都啟動,察覺些些微微的感受。高度敏感的狀態。而其實,我很享受這種狀態。

電影看了一個星期之後,還是對一些畫面念念不忘。
例如,田元氏坐著看兒女玩耍
例如,大僚父子玩球,乳母坐在旁邊(有點不知所措)。飛蛾飛過,孩子興奮,大人不知怎辦。
覺得這些小情境很有質感。像是任何人拿著手提電話,拍日常生活會拍得出來的生活味道。
今時今日,孩子在玩,旁邊的大人大多低頭掃電話,也有急於要教他怎樣怎樣玩。(噢,還是玩無聊遊戲實在太過時了?)
這陣子,小兒子在玩玩玩,而我在他身邊發呆,隨時候命時,忽然覺得自已有點唐代人。
聶隱娘藏在閣樓看人的那個狀態,不知怎的,總是令我覺得跟自已在做治療時的狀態很像。
好像偷偷的,卻看到了很多。看到了,卻又靜靜的,不造聲,都放在心裡。必要時,飛下來,說一句或最多兩句。完。個案聽到是聽到,聽不到是聽不到。由不得我。
而且,而且,我只為自已負責。如果我覺得道德不符,轉身就走。
機構金錢教條學院理論,都不及人心重要。
聶隱娘最後沒有服從道姑之命那段,實在看得我好爽。
2015年7月6日
如果我是海賊王
為抑鬱症所苦,他老是頭痛。
沒有支持他的親人,只有欺負他的同事。前路茫茫,家中的擔子卻沉重不堪。臉上的愁雲慘霧,身體的疲乏緊張,全部其來有自。過去的苦痛經歷未及清理,眼前的困境卻每天煩擾。每個星期聽到他的狀況,都也替他辛苦。
他來找我時,已經是病發後的一段日子了,他想重返原本的專業領域,但他既怕同事的眼光,也怕承受不了工作壓力。
抑鬱症患者往往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看事情時只看到負面的部份。在戲劇治療中,我們嘗試為他的生活注入活力,累積正面的經驗。藉由角色扮演所提供的安全距離,他可以輕鬆地探索可能性。
他很喜歡海賊王<One Piece>這齣漫畫。根據他所說,故事是關於個性樂觀積極的路飛,開著一艘破船,出海尋找寶藏的經歷。因為路飛出身的地方沒有出過有名的海賊,加上只得一個人、一隻破船,路人對他的冷嘲與熱諷不斷。
路飛的遭遇,跟他顯然相似。但二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南轅北轍。他想當然會被路飛吸引,因為路飛面對各種白眼,有的是從容與堅強。路飛不屈不饒的特質,是他所嚮往的。
因為成長環境的局限,從容與堅強,並沒有被培植在他的性格裡。當生活中有了難題要他反應時,他沒有這樣的回應模式作為參考。在戲劇治療中,藉由演繹一些尚未被發掘的性格特質,演練多一些可能性。或許,可以不用囿於一個不利自已的模式裡。
我讓他坐在由椅子假裝成的破船上演路飛。他說路飛樂觀積極,我就要他以樂觀積極的方式去回應那些海賊。我演那些海賊,圍著他,嘲笑他出身不好,本錢不夠、人丁單薄….
請他演路飛時,我就叫他專心演好路飛。因為他還不知道我的「詭計」,他遂充滿興味地以路飛的身份,快樂而無負擔地回應那些海賊。
欣賞他的四両撥千斤及幽默好玩後,我才點出路飛跟他的相似。
他頓了頓,想了想,點了點頭,笑了出來。
然後我才說,但他跟路飛也不一樣:「你被他人的評語壓得透不過氣來,路飛卻愈被打壓愈堅強。我好奇,如果路飛是你,會如何回應身邊那些人的看輕與質疑?」
我請他坐回椅子上,假裝自已是路飛,而我則演他身邊那些人。
我先演他的同事,用蔑視的嘴臉:「你那什麼中學啊?未聽過。」
他閉上眼睛,進入路飛說:「不是名校也入得了這一科,證明我有實力。」
我繼續演他的同事,嘗試奚落他:「你讀那間大學也有這一科嗎?沒有聽說演。」
他演的路飛說:「對啊,我們大學有這一科已經很久,你不知道啊?枉你在這一行!」
我演他的同行,猛力打擊他:「你做得太慢了,根本混不下去。」
「我做得慢,但是我做得準、做得好,那比較重要。」
我演他的家人,苦口婆心:「不要再進入那個競爭與壓力俱太大的行業了。」
他吸一口氣:「對不起,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我也有我自己的理想與尊嚴。」
當他是自己,他的包袱與苦痛,令他語塞;但當他演路飛,卻能以截然不同的輕巧,回應著他人的閒言閒語。
演罷,他的面容明顯有一種輕鬆,嘴角顯然添了笑意。
他說,覺得有了力量。
當然不會演一次路飛,就從此擁有了路飛的輕盈而自信。但在演繹的當時,他由頭到腳都會感覺到新的可能性。戲劇扮演的活潑,像一束光,溫柔瀉進他那灰暗了很久的心靈角落。
沒有支持他的親人,只有欺負他的同事。前路茫茫,家中的擔子卻沉重不堪。臉上的愁雲慘霧,身體的疲乏緊張,全部其來有自。過去的苦痛經歷未及清理,眼前的困境卻每天煩擾。每個星期聽到他的狀況,都也替他辛苦。
他來找我時,已經是病發後的一段日子了,他想重返原本的專業領域,但他既怕同事的眼光,也怕承受不了工作壓力。
抑鬱症患者往往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看事情時只看到負面的部份。在戲劇治療中,我們嘗試為他的生活注入活力,累積正面的經驗。藉由角色扮演所提供的安全距離,他可以輕鬆地探索可能性。
他很喜歡海賊王<One Piece>這齣漫畫。根據他所說,故事是關於個性樂觀積極的路飛,開著一艘破船,出海尋找寶藏的經歷。因為路飛出身的地方沒有出過有名的海賊,加上只得一個人、一隻破船,路人對他的冷嘲與熱諷不斷。
路飛的遭遇,跟他顯然相似。但二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南轅北轍。他想當然會被路飛吸引,因為路飛面對各種白眼,有的是從容與堅強。路飛不屈不饒的特質,是他所嚮往的。
因為成長環境的局限,從容與堅強,並沒有被培植在他的性格裡。當生活中有了難題要他反應時,他沒有這樣的回應模式作為參考。在戲劇治療中,藉由演繹一些尚未被發掘的性格特質,演練多一些可能性。或許,可以不用囿於一個不利自已的模式裡。
我讓他坐在由椅子假裝成的破船上演路飛。他說路飛樂觀積極,我就要他以樂觀積極的方式去回應那些海賊。我演那些海賊,圍著他,嘲笑他出身不好,本錢不夠、人丁單薄….
請他演路飛時,我就叫他專心演好路飛。因為他還不知道我的「詭計」,他遂充滿興味地以路飛的身份,快樂而無負擔地回應那些海賊。
欣賞他的四両撥千斤及幽默好玩後,我才點出路飛跟他的相似。
他頓了頓,想了想,點了點頭,笑了出來。
然後我才說,但他跟路飛也不一樣:「你被他人的評語壓得透不過氣來,路飛卻愈被打壓愈堅強。我好奇,如果路飛是你,會如何回應身邊那些人的看輕與質疑?」
我請他坐回椅子上,假裝自已是路飛,而我則演他身邊那些人。
我先演他的同事,用蔑視的嘴臉:「你那什麼中學啊?未聽過。」
他閉上眼睛,進入路飛說:「不是名校也入得了這一科,證明我有實力。」
我繼續演他的同事,嘗試奚落他:「你讀那間大學也有這一科嗎?沒有聽說演。」
他演的路飛說:「對啊,我們大學有這一科已經很久,你不知道啊?枉你在這一行!」
我演他的同行,猛力打擊他:「你做得太慢了,根本混不下去。」
「我做得慢,但是我做得準、做得好,那比較重要。」
我演他的家人,苦口婆心:「不要再進入那個競爭與壓力俱太大的行業了。」
他吸一口氣:「對不起,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我也有我自己的理想與尊嚴。」
當他是自己,他的包袱與苦痛,令他語塞;但當他演路飛,卻能以截然不同的輕巧,回應著他人的閒言閒語。
演罷,他的面容明顯有一種輕鬆,嘴角顯然添了笑意。
他說,覺得有了力量。
當然不會演一次路飛,就從此擁有了路飛的輕盈而自信。但在演繹的當時,他由頭到腳都會感覺到新的可能性。戲劇扮演的活潑,像一束光,溫柔瀉進他那灰暗了很久的心靈角落。
2015年5月20日
只好做戲劇治療師
報紙邀稿,寫短短的親子小故事。
頭兩次,我交出了這兩段。
<音樂階梯>
帶女兒到朋友家作客。
甫下車,心涼了一截──要爬長長的樓梯呢。對上一個星期遠足末段,她不斷問「還未到嗎?」「抱我可以嗎?」的片段纏繞著我。
而且,她在車上睡了午覺,剛睡醒的她,脾氣可臭了。
四歲半的她對只有五尺的我來說,怎麼說都太重了。沒有可能抱她太久。
我心下急速盤算,有什麼對策。
用糖果引誘,是很有機會成功的。但為了牙齒著想,還有別的方法嗎?
一個點子劃過腦海,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女兒甫踏上第一個階梯,我發出「叮噹叮叮噹」的聲音;第二級,我發出「轟隆轟啦啦」的聲音;第三級「吱吱沙喳喳」;第四級「嘰嘰里咕嚕」、第五級……諸如此類地讓每一級都成為一段短短的音節。既好聽又好玩。長長的樓梯,變成一首即興歌曲。
我還小心注意走在中間平路時,刻意不出聲,製造期待。
長長的樓梯,她沒有抱怨過一句,反而充滿興奮,很想知道下一級會是什麼聲音。
〈水仙子到了〉
兩歲時的女兒,很不愛洗頭,怕水會跑進眼睛,跑進耳朵之類的。
每次洗頭,都如打仗般,拉她抱她拖她,硬把她塞進水龍頭底下,迫得她又喊又叫又掙扎。每次,大家都筯疲力盡。
有一天,又是洗頭時間,我頹然地看著水龍頭時,靈機一觸,說要給她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隱形朋友。
她睜大眼睛,非常好奇。
我說,水龍頭裡住著一個「水仙子」,專門幫助害怕洗頭的小朋友。
我向著空氣說:「水仙子,我囡囡很怕洗頭,怕水會跑進眼睛不舒服。你可以幫我保護她,讓水不要跑進她眼睛,讓她不用那麼怕洗頭嗎?」
她眼睛左轉右轉,在空間搜尋水仙子。
我抓緊機會:「水仙子現在站在眉毛上幫你擋著水花了,快過來洗頭。」
她半信半疑的走過來,閉上眼睛開始讓我幫她洗。
很神奇地,整個洗頭過程順暢到難以置信。
之後每次,只要一召喚水仙子,她就會自動跑到水龍頭底下。
彷彿真有水仙子似的,她好像從此就不再怕洗了。
洗頭,遂由一天的苦事,變成一天裡,值得期待的趣事之一。
*********************************
回頭想想,原來我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只一次用這些方法,幫助自已行過一些路。
例如小時候,我們家每個周末都去遠足,當我走得悶了,我會想像自已穿著古裝,在山嶺上落荒而逃。(當中情節當然隨那時候電視在演什麼,及自已的心情而有所不同。)
中學時代,要背中史可以好悶。於是我又想像自已是老師,把歷史以教授的方式讀出來,幫助自已牢記。
原來,遠在我開始讀戲劇治療之前,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戲劇想像的方式協助自已。
我想,這是為什麼,當我觸碰到戲劇治療時,我有找到家的感覺。有那種,我再也不用找別的方式去輔助自已生命了。
常常有人問我,要怎樣才能戲劇治療師,課程啊,入學門檻啊、註冊制度啊……其實答得我很沉悶,很沒勁。
寫了這兩篇,我方才發現一個人是否適合入戲劇治療這一行,除了端看戲劇是否有幫助過你之外,可能也視乎你是否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用戲劇的元素幫助自已過關。
頭兩次,我交出了這兩段。
<音樂階梯>
帶女兒到朋友家作客。
甫下車,心涼了一截──要爬長長的樓梯呢。對上一個星期遠足末段,她不斷問「還未到嗎?」「抱我可以嗎?」的片段纏繞著我。
而且,她在車上睡了午覺,剛睡醒的她,脾氣可臭了。
四歲半的她對只有五尺的我來說,怎麼說都太重了。沒有可能抱她太久。
我心下急速盤算,有什麼對策。
用糖果引誘,是很有機會成功的。但為了牙齒著想,還有別的方法嗎?
一個點子劃過腦海,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女兒甫踏上第一個階梯,我發出「叮噹叮叮噹」的聲音;第二級,我發出「轟隆轟啦啦」的聲音;第三級「吱吱沙喳喳」;第四級「嘰嘰里咕嚕」、第五級……諸如此類地讓每一級都成為一段短短的音節。既好聽又好玩。長長的樓梯,變成一首即興歌曲。
我還小心注意走在中間平路時,刻意不出聲,製造期待。
長長的樓梯,她沒有抱怨過一句,反而充滿興奮,很想知道下一級會是什麼聲音。
〈水仙子到了〉
兩歲時的女兒,很不愛洗頭,怕水會跑進眼睛,跑進耳朵之類的。
每次洗頭,都如打仗般,拉她抱她拖她,硬把她塞進水龍頭底下,迫得她又喊又叫又掙扎。每次,大家都筯疲力盡。
有一天,又是洗頭時間,我頹然地看著水龍頭時,靈機一觸,說要給她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隱形朋友。
她睜大眼睛,非常好奇。
我說,水龍頭裡住著一個「水仙子」,專門幫助害怕洗頭的小朋友。
我向著空氣說:「水仙子,我囡囡很怕洗頭,怕水會跑進眼睛不舒服。你可以幫我保護她,讓水不要跑進她眼睛,讓她不用那麼怕洗頭嗎?」
她眼睛左轉右轉,在空間搜尋水仙子。
我抓緊機會:「水仙子現在站在眉毛上幫你擋著水花了,快過來洗頭。」
她半信半疑的走過來,閉上眼睛開始讓我幫她洗。
很神奇地,整個洗頭過程順暢到難以置信。
之後每次,只要一召喚水仙子,她就會自動跑到水龍頭底下。
彷彿真有水仙子似的,她好像從此就不再怕洗了。
洗頭,遂由一天的苦事,變成一天裡,值得期待的趣事之一。
*********************************
回頭想想,原來我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只一次用這些方法,幫助自已行過一些路。
例如小時候,我們家每個周末都去遠足,當我走得悶了,我會想像自已穿著古裝,在山嶺上落荒而逃。(當中情節當然隨那時候電視在演什麼,及自已的心情而有所不同。)
中學時代,要背中史可以好悶。於是我又想像自已是老師,把歷史以教授的方式讀出來,幫助自已牢記。
原來,遠在我開始讀戲劇治療之前,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戲劇想像的方式協助自已。
我想,這是為什麼,當我觸碰到戲劇治療時,我有找到家的感覺。有那種,我再也不用找別的方式去輔助自已生命了。
常常有人問我,要怎樣才能戲劇治療師,課程啊,入學門檻啊、註冊制度啊……其實答得我很沉悶,很沒勁。
寫了這兩篇,我方才發現一個人是否適合入戲劇治療這一行,除了端看戲劇是否有幫助過你之外,可能也視乎你是否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用戲劇的元素幫助自已過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