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

美醜對錯好壞



我是後來才發現的。
原來不少創作性藝術治療師,都會在工作坊或團體帶領之始,先強調創作性藝術治療中的藝術創作,沒有美醜對錯好壞之分,重要的,是表達自己。
那時候,覺得這樣開始一個工作坊非常不錯。也就曾挪用這個開場白。

但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著說著,自己覺得自己這個開場白,說得有點多餘,說出來有點不太屬於自己。於是,後來又沒有很堅持這個開場白。

直至有一次,一位經常跟不同人合作的社工跟我說,
她總聽到用藝術來作治療工具的助人工作者說,創作沒有好壞對錯美醜之分。但是,不知怎的,整個過程就有不斷感到被評價、被看低的感覺。惟恐做不好、惟恐做不到。
但是,她說,在我身上看到我對參加者的戲劇創作,真的沒有美醜對錯好壞之分,所以在我面前可以很放心的創作。

是因為她如此清楚的表達,我才弄懂為何我後來就不再說那個開場白。
因為,我心裡壓根兒就真的沒有那份美醜對錯好壞之分。
根本不用說,參加者自然就會感受得到。

或許因為,我不是學院派出身的演員。
沒有被一個老師去評我的演技是甲等還是丁等的經驗。
幾乎每次演出,都是有觀眾喜歡你,有觀眾不喜歡你。
很少是一面倒的。
大概沒有被如此評估過,所以也沒有要評估別人的想法。

或許因為,是戲劇吧?
曾有一位演員朋友跟我說,他跟舞蹈出身的女朋友聊過。
舞蹈考試本身有很明確指引,轉幾個圈,停下來有多穩定,就決定你過關否、升級否。清楚明白、高下立見。
但演員,要怎麼考?每個角色不同演法、每個人的本質又不同、根本沒得比。
梁朝偉演得較好,還是黃秋生演得較好?
也得看什麼角色吧?
戲劇,大概就比較難跌入那個美醜對錯好壞之分的陷阱。

而且,我又真的是一個非常不愛對錯立見的事情的人。
(所以數學成績一直非常差)

像上個星期,兩個頑皮的小男生創作一段默劇,要讓大家猜他們在默劇中吃的什麼。
在很多很多提示之後,我們才看得出那是薯條。
我想要指導一下他們,怎麼做才更像吃薯條。
面對兩個很聰明的小男孩,我以提問的方式指導。
我問:「為何吃完薯條入屋不用坐車、不用坐電梯、不用開門,就能進屋?」
(因為演默劇是演得愈仔細,愈能帶領觀眾)
其中一個男生想了一想說:「因為住村屋,一打開門便是麥當勞。」
另一個男生更補充:「如果你問我為什麼不用付錢,那是因為爸爸在麥當勞做,他會幫我付。」
我頓了一頓,由衷地說:「這答案真的很有創意啊!我欣賞!」
另外一個小男生,不可思議地看著我:「我第一次見到導師在看到我們駁嘴時,還稱讚我們的。」

我哈哈大笑。
他們又不是要去當專業的默劇演員,演得好不好非常次要。
但是有創意、懂轉彎、會回應,卻恁地有用。
當他們給我解釋時,我看到的,不是對抗,而是用語言繼續他們的創作。所以我欣賞。
但也因為我由衷地欣賞這些小事情--小得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小事情,所以孩子們總是很放心在我面前天馬行空。

沒有美醜對錯好壞,不是口號式的空話,它實現在治療師細微的態度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