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奇蹟男孩》--假裝的力量
看《奇蹟男孩》(Wonder),是即便哭濕了整包紙巾,仍是會覺得世界真的充滿希望。溫暖甜美的電影。重中之中,想必是Julia Roberts和Owen Wilson所飾演的超班父母,太多值得家長學習。
Auggie父母的完美示範
縱使明知Auggie入學校,必然艱難必然會受歧視,母親仍然明白,孩子總得要面對這一天,把他準備好,送出去。孩子該學的,該經驗的,就讓他去。母親也膽顫心驚,也心疼,也懷疑,也做著幾手準備。但同時也知道,有些手要放、有些險要冒。他會受傷,怎會不受傷?她知道。但她同樣知道,受了傷,再爬起來,才叫長大,才過一關。把孩子的一生都保護在臂彎裡,不叫教養。
送Auggie參加人生首次學校露營,父母擔心地看著Auggie上校巴,然後父親那句:「He is not even looking at us。」心裡是微微地憂傷,大大地驕傲。父母對子女的愛很奇妙,讓子女感到安全然後與自己分離並獨立,其實是最終目標。
多少父母因為對子女的教養觀不同而翻臉。但在這對父母身上,卻看見了和而不同,互相補足。
媽媽主張上學,爸爸覺得可以再等。他們各自給出不同的訊息,卻神奇地沒有令Auggie混亂。反而,他就同時有了走出去的推力,和回頭尋求支援的後盾。
媽媽是認真的,爸爸是輕鬆的。於是Auggie就同時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和幽默風趣的特質。結果在片中,這兩項特質都是好朋友Jack Will跟他交上朋友的原因。
旅行回來,Auggie說跟人打架了,媽媽關心他有沒有受傷,爸爸關心他有沒有打贏。這一幕,我噗一聲笑出來。換是我,可能是嘴巴問有沒有受傷,心裡好奇有沒有打贏。男孩子有打贏過一架,人生中蠻重要的一步嘛。有爸媽同時疼,即使疼的方法不一,也是美好。
管教,原來似乎也不一定要完全一致。只要父母雙方都有意識,彼此的不同也同樣在影響一個孩子,雙方帶著的是愛而不是埋怨,對孩子未必不是好事。
作為母親的,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何其重要。如果Auggie的媽媽不是繪本設計師、沒有等待完成的論文,她可能抱著孩子一輩子,不讓他出去。因為母親要好好地發揮自己,所以孩子也會好好地找尋自己。
姐姐Via遲返家,母親問她去了哪兒。Via一說去了Coney Island,母親就知道女兒的需要,並立刻回應。擁有這樣敏感又有行動力的媽媽,孩子當然善良自愛。
看著這些枝微末節,我就問自己,哪些有做到?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Jack Will 和Summer
如果對戲中有什麼不滿的,可能是結局。
當然,以荷里活商業片的格局,只能夠是主角Auggie排出萬難,勇奪傑出學生獎。只是,我心裡好想是Jack Will 和Summer拿獎。導演已經用了一些鏡頭去表揚他倆,但我還是覺得不夠。
Auggie很捧,走出陰霾,活出自己。但生活中的Auggie不及普通人多。如果面對不公平,人們都選擇不聞不問、低頭走過,不惹麻煩、不惹注意,只管自己的事情,根本是在支持施虐者、欺凌者。我們的世界,太欠缺Jack Will和Summer,慈悲並且行動。做Jack Will和Summer其實要勇氣,他們更值得被表揚和支持。
回家跟女兒說這個電影時,很刻意把重點放在Jack Will和Summer身上,好希望女兒有這種胸懷。
假裝的力量
作為一個戲劇治療師,實在沒有辦法不去看戲中一再出現的「假裝」。
Auggie假裝自己是太空人,假裝星戰角色的陪伴、Via假裝自己是獨生女、Miranda假裝自己是Via。
「假裝」不是無用的。從假裝之中,我們得到一些保護、過渡一些難關、認識一些新事物、接觸一些新的人。
如果沒有假裝,我們幾乎過不去。假裝,給我們力量去面對。
Via在戲中演舞台劇,借那段長長的獨白說話。那段,作為媽媽,作為女兒、作為舞台劇演員,作為戲劇治療師,幾個拍媽媽看著台上女兒的鏡頭教我眼淚狂噴。
光明溫暖的一面
生活中、面書中、新聞中、電影電視中,終日接觸到的多是奸詐欺壓不公平。看著如此光明溫暖的戲,第一個感覺竟有點不踏實,虛虛的。
但是,電影穩穩帶出一件很重要的事,凡事不只一面。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人性也可以美好,事情也可以正面。電影選擇把光照在希望的一邊,讓人心的慈悲有機會成長。
於是,戲中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善良而有力量的。
Auggie雖因基因遺傳,貌醜無比──但他科學成績卓越,人又幽默風趣;
Via有個怪弟弟,父母把比較多的心力放在弟弟身上──但她有個愛她的祖母;
還有,把教育孩子視為一件事,頂得住霸氣有錢家長的校長;
用心又充滿愛,願意聆聽的老師;
抵抗霸凌、展現仁慈的Jack Will 和Summer;
讓Via當女主角的好朋友Miranda……
感動,因為,日常生活中這些人物為數不多,或者不太不顯眼,不被注意。我們最常注意到的,是片中唯一的「壞人」──那對自私冷漠心胸狹窄的有錢父母,耳濡目染,我們會不會也太易變成那種人?見到校長沒有買他們的帳,內心歡喜若狂,期盼現實生活中有更多有腰骨的教育工作者的同時,提醒自己多把眼睛放在光明的地方。
2017年6月11日
《29+1》
去看有口皆碑的電影《29+1》。
老實說,2005年看完藝穗會的首演,但覺不是我杯茶。
但是,這十年來做戲劇治療的小組,每次問大家有看過舞台劇嗎?如果有看過的,十個有八個都會說:我看過《29+1》。
我好想知道,這些年,這個戲如何成長、演變到上得了大銀幕。
看罷,雖說,這個故事仍不是我杯茶。
但不得不讚嘆這電影實在拍得聰明、美麗、活潑、真摯。
它令我想起90年代UFO電影公司那一系列電影的幽默、都市、濃濃的香港味
久違呀!
喜歡即使現在已經是2017年,但彭導堅持把戲定在十多年前的世界。
自拍用的是即有即有相機,而不是電話;
電話對話不是whatsapp而不是短訊
Yes card,砵仔糕、錄影帶…親切的Old school,一下下教我會心微笑。
唏噓的、過去的、勉懷的,除了張國榮、黃家駒之外,還有那個看到巴黎鐵塔可以開心成那個樣子的人。到如今,你可能容易找到一個三十歲還未被摸過胸的女子,但應該不太容易找到一個很想很想去巴黎卻一直未去過的三十歲女子。現在的孩未,十三歲都已經去過好多地方。
那些旅行沒有那麼簡單的日子,有其美妙。
這戲拍得真好。而且每一個選角,幾乎都是不作他人選。
演員的細膩是即使我不被故事感動,也無法不被角色感動
導演應記一功
當然,我最愛看的,還是片末
彭秀慧回播多次舞台劇演出時的謝幕。
我很喜歡看謝幕。(我很怕沒有謝幕的舞台劇)一個表演者的鞠躬,有時比他的演出更好看。一個鞠躬的身段,說了很多。
而彭秀慧的鞠躬,令我坐在不肯走,會忍不住去想像她的下個高峰。
老實說,2005年看完藝穗會的首演,但覺不是我杯茶。
但是,這十年來做戲劇治療的小組,每次問大家有看過舞台劇嗎?如果有看過的,十個有八個都會說:我看過《29+1》。
我好想知道,這些年,這個戲如何成長、演變到上得了大銀幕。
看罷,雖說,這個故事仍不是我杯茶。
但不得不讚嘆這電影實在拍得聰明、美麗、活潑、真摯。
它令我想起90年代UFO電影公司那一系列電影的幽默、都市、濃濃的香港味
久違呀!
喜歡即使現在已經是2017年,但彭導堅持把戲定在十多年前的世界。
自拍用的是即有即有相機,而不是電話;
電話對話不是whatsapp而不是短訊
Yes card,砵仔糕、錄影帶…親切的Old school,一下下教我會心微笑。
唏噓的、過去的、勉懷的,除了張國榮、黃家駒之外,還有那個看到巴黎鐵塔可以開心成那個樣子的人。到如今,你可能容易找到一個三十歲還未被摸過胸的女子,但應該不太容易找到一個很想很想去巴黎卻一直未去過的三十歲女子。現在的孩未,十三歲都已經去過好多地方。
那些旅行沒有那麼簡單的日子,有其美妙。
這戲拍得真好。而且每一個選角,幾乎都是不作他人選。
演員的細膩是即使我不被故事感動,也無法不被角色感動
導演應記一功
當然,我最愛看的,還是片末
彭秀慧回播多次舞台劇演出時的謝幕。
我很喜歡看謝幕。(我很怕沒有謝幕的舞台劇)一個表演者的鞠躬,有時比他的演出更好看。一個鞠躬的身段,說了很多。
而彭秀慧的鞠躬,令我坐在不肯走,會忍不住去想像她的下個高峰。
2017年3月23日
《媽媽聲》之後
讀Renee Emunah的戲劇治療,已經一直被她的Self-Revelatory Performance深深吸引。
演出也可以是治療的一部份,她說。大部份戲劇治療都是封閉式團體。但Self-Revelatory
Performance說的,是拿一個自已正在整理的議題,以排演一個戲的方式去看它,然後在觀眾面前呈現。不做已處理好的,做正在處理的。更驚心動魄。
那時候,在美國用self-Re.做了一個獨腳戲。那種深層的,無法言喻的治療效果,多年不散。
我一直很想在香港發展self-Re。畢竟當初帶我入戲劇治療領域的,就是十年的舞台演出。但是,一直卻步。因為一旦牽涉演出,事情就很複雜。
今次演〈媽媽聲〉,卻是一個切切實實的self-Re。當媽媽的掙扎與自我懷疑,赤裸裸地呈演。而這個經驗最震撼的,是我不只做了一個獨腳戲,卻是和另外六個媽媽一起回顧七年來當媽媽的經歷。由構思到演出,其實有兩年之久。我們交換了很多故事。單單是分享的過程,已經有很多癒合悄悄發生。
演出前兩個星期,我跟我老公說,我夠了。意思是,我覺得最捧的已經發生。在創作的過程,我想通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不少場口,我第一次做時,把自已也感動到不行,但是排到第十次,我已經無法再回到那種真實中。那時候,我只想快點演出完,回到我的小生活中。
誰想到,演出竟帶來極正面的回響。
劇場人說好看,甚至說暫時是2017年看過最動人的。
媽媽們說好看。我從來沒有演過一個戲,有人由頭笑到尾,也有人由頭哭到尾。我更沒有演過一個戲,有那麼高比例的人,四天之間,看多於一場。其中一些是當媽媽的自已看完,決定要帶老公來看。
劇場人說好看,我驚訝。因為我自己籌備的時候已經很擔心有媽媽碎碎念的煩躁。我很小心不要自我沉醉不要自我沉溺,我一直提自已把要說的清楚明白地表達。但畢竟整個立場來自女人,而且限於非常媽媽的觀點,所以莫說劇場人,我連男人及不是媽媽的女人,都不敢叫來看。
劇場人說好看的是一種真摯。
我忽然想起,過去八年我不但沒有演戲,也不太有看戲,但卻不覺得有太大損失或遺憾,或許其中有這樣的一個原因。
貼地的戲,就是好看。
十多廿年前,7A的巴士系列,糊塗戲班的知識分子角度,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業餘團,百花齊放。我從不諱言喜歡業餘團。因為他們在社會裡真切的生活,他們的角度,比藝術家更貼近大眾。而且,放工還去排戲的戲劇發燒友,比開工等收錢的職業演員,有一份無法取代的火。因為珍惜因為肉緊,在台上會發光。但這些年,演出的模式,寥寥幾種,是一種可惜。而且劇場人太沉迷尋找劇場的可能性。愈做離人愈遠。我其實只對人心的可能性有興趣。這些年重演最多又最多人注意的兩個戲,好像是彭秀慧的〈29+1〉和黃詠詩的〈破地獄與野菊花〉。當然,獨腳戲令重演簡單了很多是一個因素。我個人認為,這兩個戲來自她們當天最真實的經歷與感受,更為重要。
是否做早上十時半那場,是在爭吵聲中定案的。有說既然做一個為媽媽而做的戲,怎可不為她們設一個早場?那些不會放下兒女出來為自已做點什麼的全職媽媽,只有早上孩子上學了,才會看戲。結果,我所有全職、freelance、輪班工作的媽媽,全部買這一場的票。還說若沒有這一場,一定看不到。事實上,我知道兩個上班的媽媽朋友請了半天假來看戲。她們不會放棄照顧孩子的時間來看戲,卻可以放棄半天工作來看戲。
那一場的演後座談會,我哭崩了。
媽媽們說好看,我整個人顫動不已。
她們說好有共鳴,她們說〈媽媽聲〉說出了她們的心聲,她們說發現自已並不孤單,她們說從中找到力量,她們說她們得到療癒。
有一個靈性導師說過,好的治療者要做好三件事。第一,精準的聆聽;第二,有技巧的發問;第三,好好說故事。
我在工作中努力練習,多年來,第一第二長進不少。但對第三,我一直生氣自已做不好。卻也是我一直念茲在茲,要好好磨練自已的。
一個人的故事,會引發更多人的故事。
我們真誠地好好說自已的故事,原來引發這樣的回響。
演出最後一天早上醒來,眼睛甫睜開,我整個人無由地狂流淚。
我在劇中的獨白,亦是全戲最後兩句,如從天而降,躥遍全身:「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一個角色,會比媽媽更緊張這個世界的未來。原來當我成為我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註定都會成為世界的媽媽。」
又忽然記起那位老導演看完我的即興創作練習後,直線我的眼睛,深沉而緩慢地說:「You
always think you are small, but you can be big.」
那天早上,三個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字忽然纏著我不放:使命感。
常常,我感謝老天送我三份禮物,教我即使無從大富大貴,卻也總算混口飯吃──一支筆,開始紮實的治療功力,和對戲劇的一點小聰明。(我以前常納悶,為什麼我會讀了communication,其實這三個東西,講的都是communication)
從開始這個戲、到排演,到觀眾的回響,我才忽然發然,上天給我的這三份禮物,其實都是有力量的。
九年前,堅叔拍著我肩膀說:「凌軒,雖然你演戲不頻密,但是你的戲齡也不短了。你要帶著你的戲劇往哪兒去?」
演出前,我非常疲倦,他留言著我莫忘對戲劇的初衷,讓火繼續燃燒,等待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當時我覺得說太大了,只禮貌回覆。
豈料演後回想這句話,深感震撼。
演這個戲的經驗好奇怪。可能我真的太久沒有演戲了,廿多年前我初入戲行演我爸演我媽的演員都來了看。看著他們,回想回憶回看當天的我,過去廿年我跟戲劇的相遇相知也被快速回帶。戲劇,一直待我不薄。
但十多年前我已經搞清楚,我喜歡的是戲劇,不是表演。
所以這八年,我雖然沒有上舞台演出,卻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戲劇。
過去,戲劇豐富我的治療;卻原來,治療也豐富我的戲劇表演。
而這一次經驗讓我更清楚,如果我仍要做演出,一定要是我有話想說的才有意思。
對雕花的字我一向沒有興趣,文就是要載道。我想,對戲劇也是一樣。
2017年1月9日
〈媽媽聲〉
這些年來,一直忙於做治療的工作,忙於照顧孩子, 離舞台愈來愈遠。
但是對在香港當媽媽這件事,始終充滿不同的感受,很想要, 也很需要舞台去盛載。
我跟幾個媽媽,用戲劇的方式探索這些年來的媽媽之路。 在戲劇的創作中,我發現我放下我釋懷我流淚我微笑。
三月,我們會在沙田大會堂,呈現這份創作所帶給我們的觸動。
誠意邀請你來。也希望你能介紹給身邊的媽媽。
你是我最好的孩子,我是你最好的媽媽嗎?
媽媽們舞台上的真情剖白
媽媽聲 Mothering Voices
媽媽聲 Mothering Voices
即日起至1月15日接受優先預售
媽媽生活就是充滿「媽媽聲」。
身上不是沾到屎就是尿;
六個小時睡眠分七次睡;
前輩的十萬種湊仔意見;
六個小時睡眠分七次睡;
前輩的十萬種湊仔意見;
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比登天更難。
「為什麼別的媽媽帶孩子從容優雅,我卻像個癲婆。」
「想給自已買件衣服,結帳時只有童裝。」
「做完幾個孩子的奶媽後,胸部下垂,皮膚微皺。但只要能餵,我仍 然甘心餵。」
「當世界上有一個我如此無法割捨的生命存在,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 那麼想活。」
寶貝,期待明天早上你的一聲「媽媽」,我知,一切也是值得。
一群為仔死為囡亡的師奶,
一個荒誕無稽卻每日發生的故事,
一次深層次「媽媽聲」五感體驗。
_________________
16-18/3/2017 8PM
17/3/2017 10:30AM
18-19/3/2017 3PM
17/3/2017 10:30AM
18-19/3/2017 3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原價:$200
優先預售價:$170
優先預售價:$170
編作演員:陳凌軒、鍾文琦、高靜霞、禤綺韻、鄺慧雯
現場音樂:aniDa
導演:林燕
現場音樂:aniDa
導演:林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