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丈夫為何隱形了〈原文載於明報副刊2015年10月19日〉

夫妻幾廿年,本就不可能無風無浪無爭執,再加上照顧孩子的壓力和分歧,要順利過渡,談可容易。加上女士通常比較不會表達憤怒,在種種委屈之下,容易得抑鬱症。


〈看見源頭〉
患抑鬱症的她,很瘦但很強壯。搬桌子椅子調較空調溫度,既主動又熟手,可以想像,她是一個手腳麻利的家庭主婦。

那天,我用戲劇陪伴她處理家庭壓力。起先,她說對於每天都要跟女兒在功課上拉鋸,覺得生氣又沮喪,很討厭那個狀態下的自已。
三兩句之間,我說:「聽起來,妳最氣的是丈夫。覺得丈夫不但沒有幫上忙,還有點幫倒忙。」
她頻頻點頭。
丈夫工時長,加上酗酒又賭馬。她抱怨他都只在自已的世界裡,沒有幫忙照顧女兒,功課當然沒有看,就算是假日,也是躲在房間裡睡覺或看馬經,就她自已一個人,牽著女兒上山下海去農莊去博物館。

生氣的源頭,有時是模糊的。要是她把全部力氣只花在如何跟女兒有更好的互動上,會怎麼改變都不夠順心。我們得找到根源,才有找回平衡的可能。

〈明白對方〉
我邀請她扮演丈夫。
在丈夫的角色,她說:「我是男人嘛,當然負責去賺錢。把家裡顧好,是你的責任。」
我挑戰她扮演的他:「那也是你的女兒啊,你不想跟他們親近一下嗎?」
她在他的角色裡,忽然嘆氣:「唉,怎會不想,但是女兒都不跟我玩。」
故事翻過來看,就全然是另一個版本。當她進入他的角色,他發現丈夫可能是無奈地被動。
她認為他不幫忙;他其實是幫不上忙。
大部份男人都不太懂得跟孩子溝通,在錯的時間用錯的方法跟孩子玩,孩子掉頭就走。男人又特別愛面子,自尊心作崇,既然你不跟我玩,我就自已玩。常常一副冷冰冰愛理不理的模樣,其實是避免受傷的自我保護。
當她懂了這一層,就由抱怨丈夫變成同理丈夫。

〈放下心結〉
明白歸明白,我看見他們之間還有東西卡著。
她提過,父親患病過世前,他們兩小口經濟很是拮据。父親遂把醫病的錢都交給她這個寶貝女。為此,她一直耿耿於懷,要了父親這些錢,實在不孝。無形間,也遷怒於丈夫。
這一次,我請她演已經到了天堂的父親。
她在父親的角色說:「女啊。那時候我都末期了,要是用那些錢去醫病,其實也是浪費。我這輩子最疼的就是你。你活得開心,對我而言,就是最重要的了。女,我想你過得好呀。」
她眼泛淚光,忽然記起了爸爸一生的豁達自在,快活輕鬆。她在這邊斤斤計較,生丈夫的氣,跟自已過不去,絶對不會是爸爸想看見的。
忽然,對丈夫多年的積怨,隨著懂得了爸爸留給她那無條件的愛,輕輕放下了。

從〈看見〉、〈明白〉到〈放下〉,看著她整張臉由繃緊到鬆弛,一個大結給慢慢解開。

接下來幾個星期,陸陸續續聽到她說夫妻兩的溫馨小事──丈夫會體貼她的辛苦,會想進入她的世界……
原來,一個人的看見、明白和放下,也可以令夫妻間的愛,重新流動。

2 則留言:

  1. 很喜欢这篇文章,让人明白‘戏剧治疗”多一些,
    也有一个好奇,通常说:心理剧才用当事人的故事,“戏剧治疗”用隐喻或游戏。
    这个个案中,扮演的是TA本人的故事和真实的角色。
    与心理剧有何不用?:)

    回覆刪除
  2. 其實,戲劇治療很濶,把心理劇的手法也包括在內。
    戲劇治療偏多用隱喻,但也絶對不排除真實故事,端看當事人的狀態

    回覆刪除